“你以为 3D 打印只能做模型?
错!
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手术室里
它正给膝盖“量身定做”手术方案!
膝盖骨骼被扫描成数字模型
设计专属导板
医生拿着这个“骨骼导航仪”精准操作
——这不是科幻片
而是每天在这里上演的真实场景
当3D打印遇关节置换的 “破冰之旅”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解决骨关节疾病、缓解关节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每一例手术更加精准、更加符合患者个体的特点,是近年来骨科医生不断追求的方向。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北大国际医院骨关节团队从2016年起,便开始潜心研发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的人工关节置换技术,逐步建立起具有自主特色和领先水平的精准医学体系。
这项技术的起点是在一个并不被广泛看好的时期。彼时,3D打印在关节外科中的应用还处于低谷,全球范围内鲜有成熟体系。在知名关节外科专家张克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逆势而上,围绕临床需求、术中精度和患者获益开展深度攻关。
骨科医生与工程师的 “精准CP”
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医工融合”。团队成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临床骨科专家,也有专业的工程师和生物力学研究人员。医生和工程师紧密配合,从影像数据的获取、术前评估、个性化设计、导板建模、3D打印到术中应用、术后反馈,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做到可视化、可量化、可追踪。
“一人一模”的3D定制魔法
整项手术技术的流程远不止“打印一个导板”这么简单。它从患者初诊阶段就已开始:医生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下肢活动能力、既往病史进行系统了解,尤其重视关节软组织的松紧状态与力学平衡。随后,团队通过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和先进的软件系统对病变关节进行建模,并基于患者自身解剖特征与病情需要,“量体裁衣”式地设计手术路径和假体摆放角度。最终,工程师依据术前规划结果,打印出患者专属的手术导向器和解剖模型,真正做到“一人一模、一刀一策”。
在术中,医生使用这套个性化工具,能更快更稳地完成定位、截骨和假体安放,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由于术中操作更高效、创伤更小,患者的失血量减少,术后恢复更快,手术疗效也更有保障。
比导板更精准的是对患者的“全维关注”
我们深知: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取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信任。每一项设计、每一个导板的生成、每一台手术的实施,背后都凝聚着医生对患者的全方位关注。从疼痛的来源到功能的恢复,从心理期望到社会角色的回归,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医学,是温度与精准的结合。
近年来,我们团队已为数百名患者成功实施了3D打印辅助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功能显著改善,满意度极高。同时,这项技术也成为我们年轻医生快速成长的平台。通过三维模型的可视化教学与模拟训练,医生们的学习曲线大大缩短,团队整体的技术稳定性与操作一致性显著提升。
北大国际医院之所以能够持续推动这项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也得益于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与独特优势。首先,我们拥有一支国际水准的骨科专家团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其次,医院配备先进的术前规划系统、3D打印设备、导航设备等高端技术平台,为精准医疗提供坚实保障。
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坚持“多学科协作”理念。术前评估阶段,医生会邀请麻醉科、内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评估;术后康复阶段,骨科医生与康复师联合查房,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最大限度提高功能恢复水平。
此外,我院所营造的就诊环境,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心与温暖的就医体验。没有传统医院的嘈杂拥挤,这里更注重医患沟通的时间与质量。医生能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患者的需求与期望,患者也能清楚了解手术的风险、获益和全过程。正是这种深入、细致、有温度的医疗方式,让“个性化治疗”真正落地。
骨骼修复的 “科幻照进现实”
未来,我院骨关节团队将继续在临床一线深耕,不断优化手术流程、拓展技术边界,将3D打印等精准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力学深度融合,努力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贴合个体需求的治疗方案。
本文图片部分由AI生成。
供稿 | 骨科 杨滨编辑&责编 | 业务拓展部 王茜
十大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