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到过“皖K888888”的短视频吗?那辆挂着全阜阳最“牛”车牌的新能源车,前几天可是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光看视频,这车牌金光闪闪,气势十足,妥妥的豪车标配。但很快,阜阳交警就在评论区现身了,直接留言追问,“这副新能源车牌是在哪个车管部门申办的?请配合辖区交警调查,接受处理。”
这一下,评论区可炸了锅。有人羡慕,有人质疑,更多人等着看后续。结果真相大白,根本没什么天价靓号,全是AI合成搞的鬼!原来,男子周某为了博眼球,用AI技术生成了这张“皖K888888”的图片,并发布到了短视频平台。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仔细想想,背后的技术仿真度确实不一般。警方通报里提到,这种AI生成的虚假车牌影像,能精准贴合车辆号牌位置,光影,字体样式和真实号牌高度相似。如果不是阜阳本地的新能源号牌有统一的编码规则,目前都是“皖KD”或“皖KF”开头,普通人光看视频真的很难一眼辨出真假。
这种“可视化”的虚假内容,和过去纯文字造的谣完全不同。它更直观,看起来更“真”,所以误导性也更强。它不仅可能让网友对交通管理秩序产生误解,还存在被他人效仿,引发更多类似虚假信息传播的风险。
周某最后被批评教育,并删除了相关视频。警方这个处理,一方面是因为他并未实际制作,使用虚假号牌上路,情节相对较轻。另一方面,也更希望通过这个个案警示广大网民,AI等技术不能用于触碰法律红线的创作。
“皖K888888”的AI合成事件,虽然是个案,但它抛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在技术越来越能以假乱真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网络上眼花缭乱的信息?
AI技术为创意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技术自由”始终要以法律为前提。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无论是内容创作者还是普通网民,都应主动标注AI生成内容,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靓号”车牌确实吸引人。就像之前太和县那辆挂着“皖K00000”的五菱面包车,据说有人出价120万想买这个车牌。这种对“连号”或“靓号”车牌的关注和追逐,或许也是部分人愿意铤而走险,用非常规手段获取关注的原因之一。
但法律对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的行为有明确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技术的边界,始终是法律。
回过头看“皖K888888”这场闹剧,它之所以能被迅速识破,关键在于其号牌编码不符合当地新能源号牌的发放规则。这提醒我们,再逼真的特效,也可能在基本的规则和常识面前露出马脚。
十大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